溶解氧(Dissolved Oxygen,简称DO)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气的含量,通常以毫克/升(mg/L)或百分比饱和度(%)表示。它是衡量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,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。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大气中的氧气通过水气界面溶解进入水体,以及水生植物(如藻类、水草等)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受温度、压力、盐度、水流速度、水生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。 溶解氧的来源 1. 大气复氧 大气中的氧气通过水体的表面交换进入水中,这一过程称为“复氧”。在流动的水体(如河流、溪流)中,由于水体的搅动,氧气更容易溶解,因此溶解氧含量通常较高;而在静止的水体(如湖泊、池塘)中,溶解氧的补充较慢,容易导致低氧环境。 2.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生植物和藻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,释放氧气,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。因此,白天时水体的溶解氧通常较高,而夜间由于植物停止光合作用并消耗氧气,溶解氧含量可能下降。 3. 人工增氧 在水产养殖、污水处理等领域,常采用机械增氧(如曝气机、增氧泵)或化学增氧(如过氧化氢)的方式提高水体溶解氧,以满足生物生存或工艺需求。 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1. 温度 水温越高,氧气的溶解度越低。例如,在0°C时,水中的饱和溶解氧约为14.6 mg/L,而在30°C时,饱和溶解氧降至约7.5 mg/L。因此,夏季高温时水体更容易出现缺氧情况。 2. 盐度 盐度越高,氧气的溶解度越低。海水的溶解氧通常低于淡水,因为盐分会影响氧分子的溶解能力。 3. 水体流动 流动的水体(如河流、瀑布)由于不断与空气接触,溶解氧含量较高;而静止水体(如深水湖泊)底层可能因氧气补充不足而形成缺氧区。 4. 有机污染 当水体中有机污染物(如污水、腐烂的动植物)过多时,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会消耗大量氧气,导致溶解氧迅速下降,甚至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。 溶解氧是水质健康的关键指标,了解其定义、来源及影响因素,有助于科学管理水资源。无论是自然水体保护、水产养殖,还是污水处理,溶解氧监测都不可或缺。
本文连接: http://www.andanjianceyi.com/newss-3285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