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质监测领域,溶解氧(DO)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,它直接关系到水体的自净能力、水生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。因此,溶解氧水质在线检测仪成为了环保、污水处理、水产养殖、水文监测等行业的“标配”设备。那么,这款能够实时、连续监测水中氧气含量的仪器,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工作原理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揭秘。 目前,主流的溶解氧水质在线检测仪主要采用两种技术原理:电化学法(又称膜电极法或极谱法)和荧光法(又称光学法或荧光淬灭法)。 一、 电化学法原理:经典的“原电池”反应电化学法是传统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。其核心传感器由一个阳极、一个阴极和一层特殊的透气膜组成。 透气膜的隔离与选择:传感器头部覆盖着一层仅允许气体分子通过的薄膜(如聚四氟乙烯膜)。这层膜将水样与内部的电极系统隔开,阻止了水和各种离子的通过,有效防止了电极污染和干扰。 氧气的扩散与还原:水中的溶解氧在浓度差的驱动下,透过这层透气膜扩散进入传感器内部。在阴极(通常是金或铂),氧气发生还原反应:O₂ + 2H₂O + 4e⁻ → 4OH⁻ 。 电流的产生与测量:这个还原反应会消耗电子,与此同时,阳极(通常是银或铅)发生氧化反应(如Ag → Ag⁺ + e⁻ )来提供电子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,产生了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的扩散电流。仪器内部的电路系统通过精确测量这个微弱的电流信号,经过温度补偿、 salinity 补偿等算法计算,最终换算出水中溶解氧的准确浓度值。
优点:技术成熟,成本相对较低。 缺点:需要定期更换电解液和透气膜,维护量较大;响应时间相对较慢;易受水中化学物质(如H₂S)的干扰。 二、 荧光法原理:先进的“光学”探测荧光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技术,它完全不同于电化学原理,无需消耗氧气,也无需电解液。 荧光物质的激发:传感器的前端嵌有一层特殊的荧光染料(荧光帽)。当仪器发出的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到这层染料上时,染料分子会被激发至更高能量状态。 能量的释放与淬灭: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在返回基态时,会释放出能量,发出另一种波长的红光,这个过程称为荧光发射。然而,当水中的氧气分子与这些激发的染料分子接触时,会发生荧光淬灭效应——即氧气“抢夺”其能量,导致荧光强度和寿命减弱。 相位差与浓度换算:溶解氧水质在线检测仪通过测量荧光发射的寿命或相位差(而非光强)来计算氧浓度。氧气浓度越高,荧光寿命越短,相位差越大;反之亦然。这种关系非常稳定,通过检测相位差的变化,就能精确反算出溶解氧的含量。
优点:几乎无需维护,无需更换膜和电解液;响应速度极快;测量结果不受水流速度、硫化物等化学物质的干扰;稳定性高,校准周期长。 缺点:初期购置成本相对较高。 无论是基于电化学原理还是荧光原理的溶解氧水质在线检测仪,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供准确、可靠的溶解氧数据。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彻底理解溶解氧水质在线检测仪的工作原理。如果您正在为您的项目选择合适的仪器,欢迎咨询我们,我们将根据您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水质特点,为您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与技术建议。
本文连接: http://www.andanjianceyi.com/newss-3479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