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质监测领域,余氯分析仪是保障饮用水安全、评估消毒效果的核心设备。目前主流的检测技术包括DPD比色法和电化学法。两种方法各有优劣,适用于不同场景。本文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实践,对比分析其技术特点、适用场景及选型建议,助您科学选择检测方案。
DPD比色法
原理:余氯与DPD试剂(N,N-二乙基对苯二胺)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,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,计算余氯浓度。
优势:
高精度:可区分游离氯与总氯,检测限低至0.01mg/L,误差≤±5%。
适用范围广:支持饮用水、泳池水、工业废水等复杂水样,抗干扰能力强。
合规性:符合《HJ 586-2010》《GB 5749-2022》等国家标准,数据权威。
局限性:
依赖试剂:需定期更换DPD试剂,成本较高。
响应速度慢:显色反应需3-5分钟,无法实现秒级监测。
电化学法
原理:余氯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通过测量电流或电位变化推算浓度。常用传感器包括恒电压型、覆膜型等。
实时监测:响应时间<1分钟,适合在线连续检测。
无试剂消耗:免维护成本,适合长期部署。
易受干扰:pH值、温度波动及有机物污染可能影响电极灵敏度。
精度受限:低浓度余氯(<0.1mg/L)检测误差较大,需频繁校准。
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,余氯检测需满足:
出厂水:游离氯0.3-2mg/L,总氯0.5-3mg/L。
管网末梢:游离氯≥0.05mg/L。
检测方法:优先采用DPD分光光度法(HJ 586-2010),电化学法需定期与DPD法比对校准。
DPD比色法与电化学法各有千秋:前者以精度和合规性见长,后者以实时性与便捷性取胜。实际应用中,建议根据场景需求选择技术组合。例如,饮用水厂采用DPD法保障数据权威性,而管网监测可搭配电化学法实现快速预警。
Email:1797916033@qq.com 地址: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390号商会大厦15楼